核酸比抗原更准确?——也谈为什么兼用两种检测 
2022-04-08 01:10:03
  • 0
  • 0
  • 6

有人说,兼用抗原检测是因为成本低速度快。但是其敏感性或准确性不如核酸检测,所以可以用于初步检测,最终确认还需要核酸检测。

参看:抗原检测是啥?能否替代核酸检测?

我以为这里存在几个误区需要纠正:

1.核酸检测特异性高, 并不是敏感性高。

2.可信不可信要分阳性和阴性, 不能简单说核酸更可信。

3. 可能抗原检测的阴性更可信。

特异性高就是误报率低;而敏感性高就是漏保率低。

表1 医学检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构成Shannon信道P(e|h)

——————阴性 e0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阳性 e1

有病h1——P(e0|h1)=1-敏感性=漏报率——P(e1|h1)=敏感性

无病h0——P(e0|h0)=特异性————P(e1|h0)=1-特异性=误报率

核酸检测的特异性接近1(其阳性很可信),但是其敏感性大概在0.5-0.7之间(据以前报道), 也就是说漏报率30%-50%,其阴性不太可信。现在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升高到多少,我不太清楚, 但是估计不会太高。因为漏报还是很多,所以要重复检测。

抗原检测的敏感性可能更高。因为“国家已经批准的抗原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在75%-98%,特异性在95%-99%之间。”

两者比较:

—————特异性 ————敏感性

核酸————1————0.5-0.7

抗原———0.95-0.99——0.75-0.98

核酸和抗原检测比较

可见,抗原检测敏感性更高,漏报率更低,对于阴性判断,抗原检测更可信。可以说,抗原就是低成本CT。另一方面,其特异性小于1,误报率在5%-1%。由于没感染人口基数大,即使1%,也是很大的数字,所以总体准确率不高。另外,误报太多,会带来资源浪费。所以也不能仅仅依靠抗原检测。

但是, 也不能仅仅依靠核酸检测!因为漏报带来的风险也很大。避免漏报的流行办法是重复测试。如果使用抗原检测,就可以减少重复次数。特别是, 如果抗原检测的敏感性高到0.98,就不需要重复核酸检测了。

关于核酸检测和CT检测, 我写过计算两者可信度(确证度)的文章,并说明为什么同时需要两者。现在对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同样适用. 文章见:信道确证和预测确证——从医学检验到乌鸦悖论 http://www.survivor99.com/LCG/CM/Raven/index.html

欢迎批评!


附录1:两种确证度(即样本支持的可信度)计算

信道确证度用以评价检测手段的可信度, 和感染的先验概率无关;而预测确证度用以评价预测结果的可信度,和先验概率有关,先验概率越大,则越可信。下面"a->b"表示”若a则b“.

信道阳性确证度b*(阳性->感染)=(正例比例-反例比例)/分子较大者

=[敏感性-(1-特异性)]/分子较大者

=[敏感性-(1-特异性)]/max[敏感性,(1-特异性)]

信道阴性确证度b*(阴性->没感染)=[特异性-(1-敏感性)]/分子较大者

预测阳性确证度c*(阳性->感染)=[阳性且感染比例P(h1,e1)-阳性且未感染比例P(h0,e1)]/分子较大者

预测阴性确证度c*(阴性->没感染)=[阴性且未感染比例P(h0,e0)-阴性且感染比例P(h1,e0)]/分子较大者.


附录2:c*测度可以解决乌鸦悖论(详见:http://www.survivor99.com/LCG/CM/Raven/index.html)

根据经典逻辑:大前提“乌鸦->黑的”等价于”非黑的->非乌鸦“。大量黑乌鸦支持前者,也支持后者;反之依然——比如“白粉笔”支持后者,所以也支持前者。而根据常识, 白粉笔再多, 也确证不了“乌鸦是黑的”。

c*(乌鸦->黑的)=(黑乌鸦数目-非黑乌鸦数目)/分子较大者。

c*测度只和黑白乌鸦数目有关, 和非乌鸦事物——不管黑不黑——无关。经典逻辑中等价关系不能推广到连续值逻辑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